作为一所涵盖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一贯制双语国际化学校,杭州鼎文学校以“追求学术卓越、发展全人教育、培养推动全球进步的新力量”为使命。
鼎以尚德,文以启智——这是“鼎文”的精神内涵,也是“鼎文”始终不渝的育人方针。根植中国,胜任全球,博爱世界,“鼎文”一切以学生为中心,多维融合,创新赋能。
鼎之重,不在器,而在德。
教育的理想,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。在杭州鼎文学校,这份理想贯穿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中,也落实于真实可感的、“生活即教育”的育人实践之中。
“鼎美好”的起点,是“鼎品格”。品格教育,引领孩子成长为人,再成长为利他的人。鼎文的寄宿制和学院制,引导孩子在生活场景中,学会自律协作、理解他人、承担责任。
鼎文鼓励中学阶段的学生寄宿。早起洗漱、整理内务、规划时间、调节情绪,这正是一门名为“自我管理”的课程。学校从宿舍日常管理与志愿服务中挑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,给予带领小组、策划活动的机会,激发其同理心与协作精神。
学院制是品格实践的广阔舞台。鼎文以“行星”命名五大学院,孩子们以学院为单位,参与团队合作、竞赛挑战和跨学科项目,在集体活动中拓展认知边界。
鼎文为品格教育提供了动态的生活场景。每个班级在“鼎文生态创新基地”都有一块土地,孩子们翻土播种、浇水施肥、除草采收,春播秋收的辛勤付出,让他们学会了等待。挑食的孩子在亲手摘下自己种的西瓜后,兴奋地抱回教室,迫不及待地与同学分享。
为了塑造品格,鼎文将阅读与运动作为重要抓手。
鼎文的小学和中学图书馆,依照国际标准精选书目,以中外经典打底,帮助孩子在多元语境中理解人类共通的价值,且同时开设国际图书馆课程、中英文阅读课程,培养孩子扎实的信息素养及读写检索能力;运动方面,鼎文设有八大特色运动项目,涵盖网球、击剑、赛艇、马术、高尔夫、武术、游泳、壁球,提供特色课程、校队训练及赛事活动等相关资源和支持。校内拥有10个篮球场、8个网球场、5个壁球馆,以及击剑馆、室内外高尔夫球场、马场等运动场地。每周安排约六到七节体育课,在网球场上把握节奏和力量,在赛艇中理解协同与合作,在击剑时练就沉着与果断。
4月17日晚,在杭州天长小学“家校携手·共育未来”主题家长课堂上,光荣浙商、浙江锦阳控股集团董事长、杭州鼎文学校创始人胡锦阳老师以《面向未来的教育:培养终身幸福创造者》为题发表演讲。作为创新教育实践者,他说,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的今天,教育应回归“培养完整的人”的原点,结合企业管理与教育创新经验;未来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与终身发展能力,通过家校协作构建“全人教育”生态,助力孩子成为“幸福创造者”。他的新颖观点,引发了在场家长的共鸣。
创新教学,有效学习。
鼎文以创新为名,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走向世界的门。创新,意味着知识的更新与方法的迭代,意味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。
鼎文追求学术卓越,实行严格的小班化教学,一个班级不超过24人,以多学科渗透、超学科统整、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因材施教,分层走班,一人一课表,并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与内核,博采国际教学方法之精华,打造双语沉浸式、双轨融合、多元出口的学术体系。
今年四月,鼎文的孩子们围绕“水”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,从多个维度走近这种看似平凡却包罗万象的物质。用化学方法研究水的分子结构、酸碱性质;在文学层面上阅读与“水”相关的中外诗文,感受水之于人类情感的滋养;以艺术的眼光描绘水的动态之美,或用舞蹈模拟雨滴落下与波纹扩散的节律。
鼎文的经典课程,颇具特色。五月,小学部全体学生参与策划并开展英语戏剧展演活动,孩子们演绎了《绿野仙踪》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《蚂蚁与蚂蚱》等七幕富有启发性的童话与寓言。六月,举行的是全校师生一起参与的多主题戏剧展演,感受《一千零一夜》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等经典剧目的浸润。小学部开展“中文阅读周”,孩子们捧读经典,感受汉语的音韵美与文学的意象美;初中部的“国学周”活动,开设陶艺、茶道、越剧、国画与书法等特色文化课程。“国际文化周”中,孩子们自发检索、对比、总结各国文化的异同点,并通过主题演讲、特色时装秀等活动精彩展现;高中部则走进吉利汽车,通过实地研学感受中国企业的科创实力。就这样,鼎文的世界视野根植于中国文化,贯穿于丰富的教学活动之中,呼应了“中国特色的世界学校”这一办学定位。
鼎文的艺术设计和科创课程,富有想象力。在最近举办的“起源—探索—创作”夏季艺术展上,500余件来自小学到高中学生的作品,涵盖油画、版画、雕塑、陶艺、书法等多种艺术媒介,如同打开一本立体的艺术实践手册。学校开设多个国际热门学科,包括艺术与设计、科创课程,涵盖DTI、物理、STEAM、化学、ICET、无人机、生物、机器人编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,助力孩子培养兴趣爱好、竞逐国际竞赛、成就专业梦想。
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,学校首先要成为不断学习和创造的主体。鼎文在充分理解中西教育精神的基础上,形成了独特的课堂范式。如教授A-Level课程的老师也需接受IB体系理念的培训,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探究导向、全人发展等核心理念,保证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高度一致。这种教学相长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跨体系寻找共性。
遵循这一创新思路,鼎文推出了涵盖四大板块的“鼎文生态创新中心”:鼎文讲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讲座,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与思辨能力;研究工作坊由资深科研团队领衔,激发学生对科学、人文与语言的探索兴趣;拔尖创新合作项目聚焦真实课题,推动跨学科科研实践;生态创新基地占地3.3万平方米,建有12处特色场馆。就这样,从课堂到田野,鼎文以系统化的生态创新路径,打造出一个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眼光的教育场域。
鼎文的校标宛如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。它枝叶舒展、不设边界,寓意着“立德树人”,也如一个绿色生态的地球,寓意“可持续发展”,它的开放式设计也寓意着教育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前瞻与视野。正如校标所象征的,鼎文以“文化、科技、实干、创新”四轮驱动,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打破壁垒,致力于共促共育开放共融的国际化教育新生态。
“融”在空间,是开放的秩序。鼎文像一个自由呼吸的生命体。课堂内外,处处皆学:百果园里观察季节变换,钱塘江畔感受风与水的博弈,千草园中借花草认识生命的秩序……丰富多样的教学场地,是教育理念在现实空间的延伸,让孩子在真实、多维的场域中,用身体去感知,用心灵去理解,在空间的交融中实现思维的发散。
“融”在关系,是温暖的连接。鼎文主张“生活即教育、学校即社会”,共建共享一个温暖有爱、包容支持的国际化大社区。师生同住一个社区,老师在课上是知识的引导者,课后是人生的陪伴者,这种长时段、高频次的共处,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语言环境。而家校之间,也通过开放日、亲子住宿、节日共庆,建立起协同共育的深度联结。对于低学段的寄宿学生,学校每周安排一至两次亲子住宿,邀请家长走进校园,在鼎文国际交流中心与孩子共度一晚,陪伴成长。
“融”在治理,是共享的愿景。鼎文将校园视作一个开放的成长场域,学生是社区的主人翁。他们参与活动筹办、课程周组织,唤醒内心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。学生们出于对集体的归属感与对校园的热爱,为学校的发展出主意、做实事,因为这是“我们的学校”。鼎文鼓励这样的共建精神。入学开始,学生便在服务与自治中学习管理与协调,在与老师、同伴的互动中感受组织与群体的温度,由此逐步建立起对“共同体”的理解,理解个人行为与集体发展的关系,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有担当、有眼界、有组织力的人。
“融”在文化,是包容的气度。文化之“融”,在包容并存、互鉴共进。一方面,鼎文尊重并弘扬中国文化的根脉。“中文阅读周”“国学周”活动多样,书法、茶道、陶艺等传统技艺走入课堂,传统美育润进心田,孩子们识文断字,知书达礼。另一方面,鼎文不断拓展文化边界,语言教学实行中英文双语课程,并融入贯穿中国与世界文化双主线的国际理解项目和主题探究活动,鼓励学生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通点。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既有中国文化的底蕴与骨气,也有拥抱世界的胸怀和眼光。
“融”在生态,最终走向与社会共生。好的学校,没有围墙。鼎文将体育馆、图书馆等资源向部分社会团体和学校适度开放,与其他学校、教育同行、社区组织、企业协会联动开展活动,让学生从小学会与社会连接。通过参与服务型项目、公益行动、志愿活动,孩子们建立责任感与同理心,意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关系。学生走进社会、融入生活,也让社会走入学校、丰富成长。
鼎文的课程设计、项目活动以及生态构建,环环相扣,协同发力,最终指向美好的育人目标——培养具有五种素养的未来公民:身心健康、具备好的品格和格局、拥有终身学习能力、预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、获得幸福的能力。这,正是鼎文的爱与智慧所在。